


“要哈瓦那雪茄嗎?”出租車司機一邊發(fā)動汽車,一邊回過頭有點兒神秘地問記者。還沒等回話,他就接著說:“最好的牌子,外面店里賣30多美元一支,我只要你半價!
來之前就聽人說,在古巴買雪茄有“黑白兩道”!鞍椎馈笔菄鵂I店或機場專賣柜出售的,全國統一價格。“黑道”就是在黑市買,大多是雪茄廠工人“順手牽羊”拿出來賣的。不過,包裝雖一樣,“內容”卻未必一樣。經常有外國游客貪圖便宜買了“黑道”產品而大呼上當。
看到我們沒有購買之意,這位司機聳聳肩又搖搖頭,那意思是,“這么好的價格你們怎么就不要?”
掙“外匯券”的人先富起來
古巴正處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變化中,這變化讓中國人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尤其是古巴的貨幣。
古巴現在流通兩種貨幣,一種是古巴人用的不可兌換比索,他們領取的工資就是這種比索。外國人要用這種比索購物,需要出示長期居住證明。
我們在機場兌換的古巴比索,被稱之為CUC,即可兌換比索。目前,它與美元的比價大約是1:1。用美元兌換,還需要交納10%的手續(xù)費。一個美元或者一個CUC,可以換25個不可兌換比索。
朋友告訴我們,普通古巴公務員或白領的月工資大約合20到25個CUC,也就是20到25美元。古巴政府去年10月決定,將廢除貨幣雙軌制,實現貨幣和匯率的統一。但今年2月底3月初我們到這里采訪時,并軌還沒有啟動。
就像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實施“外匯券”制度時的情形一樣,那些最先能夠掙到古巴“外匯券”——CUC的人,可能就是古巴經濟模式“更新”后最先富起來的人。古巴首都哈瓦那一些外國游客常住的酒店外,有很多“趴活”的出租車司機,他們就是兩種比索之間的“穿梭者”。
68歲的紐艾茲按預先的約定到酒店來接我們,他開著一輛上世紀80年代的蘇制拉達車,老舊得不成樣子,車門咯吱咯吱地響。
“以前的出租車公司,都是國營單位,穩(wěn)穩(wěn)當當地拿月薪!奔~艾茲說,根據古巴政府頒布的新法令,所有出租車司機都要轉為個體戶。轉變身份后,司機每月需要根據收入情況向國家繳稅,車輛保養(yǎng)、維修及汽油等花費也由出租車司機承擔。
紐艾茲說,當年吃大鍋飯的時候,也有人不給公司交錢,賺了錢裝自己腰包,對公司說根本沒拉到活,公司也沒辦法追究,F在不一樣了,大伙兒都是給自己干活,多拉就可以多得。
根據紐艾茲每天拉客的情況,我們粗算了一下。他如果拉的是外國人,一天就能掙到二三十“外匯券”。這差不多相當于普通古巴人一個月的工資,如果拉的是古巴人,就掙不了那么多。紐艾茲告訴我們,那些年輕能干、在酒店有關系能攬上活的司機,自然就掙得多一些,算得上是先富起來的人。
特區(qū)還沒對外國記者開放
在古巴,“改革”一詞還略顯敏感,古巴領導人的表述是“不照搬別國改革模式”,古巴實行的是“社會主義更新”。讓古巴逐步走向開放,讓更多的人富起來,是古巴經濟模式和社會“更新”的一個重要目標。這使得今天的古巴和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有了很多相似點。比如,開設特區(qū)。
去年9月,古巴領導人勞爾·卡斯特羅簽署法令,決定建立首個發(fā)展特區(qū),地點就是距首都哈瓦那45公里的馬里埃爾。采訪期間,記者注意到“特區(qū)”這個詞頻繁地出現在當地的新聞報道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