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們的出版家,眼睛盯著我國那可憐——而又?jǐn)?shù)量不菲的那些“名人”,在書店,各種作品“琳瑯滿目”,但都是眼熟的,大都不是原創(chuàng),而是選集,各個作家的東西這個出版社選幾篇湊的挺厚出版了,那個出版社又選幾篇印刷了,這造成了出版業(yè)的虛偽的繁榮。于是乎,重復(fù)選用,讓讀書者不好買書,買吧,這里面有好幾篇幅是讀過的。這樣重復(fù)這選用對誰有用?只有讓作家的稿費源源不斷地流入腰包,這如同一女多聘,老丈人坐收彩禮。這樣還常常聽到一些著名作家眼熱其他行業(yè)的“財源滾滾”,傷感自己的“貧窮”,真是不知足哉!眼睛向下看看普通的百姓吧!
中國需要的是文豪而不是作家中的富豪,中國富豪每年在以百分之三十的增加著,如果作家的其作品只能說是一個寫匠寫出來的作品,這就像是一個木匠每天在做著一件硬朗美麗的家具,日復(fù)一日,沒有創(chuàng)新,修正就是把方腿換成圓的之類的所謂發(fā)明。時間長了,可以說是在依葫蘆畫瓢。
我倒不是提倡作家都向曹雪芹“食粥”而寫紅樓夢,現(xiàn)成的例子,魯迅先生在當(dāng)時就是過得相當(dāng)?shù)母挥,有一百多萬的收入,(據(jù)材料)可他老人家的的鋒芒直指人的靈魂深處。而不是像當(dāng)時所謂的“蝴蝶鴛鴦派”和“閑適派”,那樣去做文。
出版家和作家為了利潤,在重復(fù)地、傷透頭腦而又不去觸動一些事實地編織著自己的盈利夢,而對新的萌芽不去扶持澆水,怕的就是傷了筋骨,勞作苦呀!新的萌芽無法出土,只有老枝在“茁壯”著。跑馬圈地,真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我的地盤我做主,百花園里都是已經(jīng)“盛開”的花朵,“年年歲歲花類似”,美麗!美哉!好一個百花迎風(fēng)展。
春秋戰(zhàn)國時有諸子百家的崛起、漢賦、唐詩、宋詞、而我們現(xiàn)在有啥哩?記得王蒙談到有一個干部說到這個問題時還驕傲地發(fā)布說:我們現(xiàn)代有小品和短信。這是冷風(fēng)趣還是愚蠢中的的無知,抑或是無奈中的孤傲,更像一個老姑娘對影自戀?
我們不少的人在寫用身材寫作,而不是用靈魂寫作;玩文學(xué),而不是在寂寞中勇于去摸索思想中的哲理,屈原的憂憤及“吾將高低而退求索”的“世人皆醉吾獨醒”的愛國情愫蕩然無存。文人就要有“憂患意識”,而不應(yīng)是“憂錢意識”;還有不少人在在寫“美文”,把自己的隱私當(dāng)做夸耀的資本,否則,不能成其文,把散文的靈性浪費得只剩一個外殼。
如今的文壇“齊喑”如何辦?斷層又如何處理?只見寫手的富豪在增加,而不見文豪的出生又如何面對?哪個作家寫出了“震動于世”的作品?誰又是我們時代的文學(xué)大師?這不僅僅是一個青黃不接就能概括的,其深層次里面的問題值得我們?nèi)肌?BR/> 我們的作家熱衷于做官,熱衷于金錢,而不熱衷于作品“流芳百世”,這是我這個時代的悲哀,也是作家們的恥辱。
毋庸諱言,我們國家里的作家“多如牛毛”,恐怕是全世界無法比較的,大都吃著“皇糧”,而再加上自由撰稿人,這隊伍的宏大是可想象到的,如何給作家“斷奶”、如何使作家思想的翅膀變得不再負(fù)重?如何讓作家及文人的憂患意識充滿自己的心靈,而不是讓銅臭熏染文人的筆端?印度的泰戈爾說過:給鳥兒的翅膀綁上黃金,它也是飛不遠的。
作家要有獨立人格,要敢于描寫人性中的光芒,不要千篇一律,文學(xué)即人學(xué),文學(xué)中沒有人性的閃現(xiàn),我們的作家永遠是短視和“瘸腿”的。
我們的出版家更不要僅僅為了金錢而對一部作品去取舍,要為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和傳承而高瞻遠矚。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