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婦與公婆不合,這是一個千古難題,這個問題真的沒措施解決嗎?
俗話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進了一家門不就是一家人了嗎?干嗎非要把血緣關系分得一清二楚?既然娶了兒媳當起了公婆、嫁了丈夫當起了媳婦,就應當各守其道、各盡其責。
首先,人人皆知“父愛如山、母愛如水”,父母之愛子女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動舉,父母之愛是人世間最壯觀、最溫柔、最亮麗、最純樸、最有魄力、最不可抹滅而永存的風景。父母愛子女的信心堅不可摧,人常道“可憐天下父母心!”,然而同是為人父為人母的公婆卻為何總接收不了已是“自家人”的兒媳婦呢?兒媳婦也是有血有肉之人,也是被父母愛得“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卻因嫁了丈夫而不常得父母之愛反多受公婆的“排擠擠兌”,時時看兒媳婦不順眼、處處都是兒媳婦做得不對,不是“樟腦丸”就是冷臉色,人家父母知道自己女兒受委屈豈不是心疼地肝腸寸斷?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樣的,公婆若能換位思考,也因愛兒子而愛媳婦,“惡公婆”的名聲不就消散不見了嗎?
其次,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但嫁了丈夫就應當孝順公婆,妻子愛丈夫,丈夫孝順父母,媳婦孝順公婆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更何況都已經(jīng)是一家人了,侍奉公婆就應當像侍奉自己的父母一樣。而孝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礎傳統(tǒng)道德行動準則之一,幾千年來,我們都提倡尊崇“孝道”,“百行萬善孝為首”,孝順父母、尊老愛幼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芭檬缑葘W孝,三從四德孝在前”,先不要說古代女人的“三從四德”,而如今也是社會主義文明社會,講究的是文明、是素質、是修養(yǎng)-,媳婦孝順公婆也是有文明、有素質、有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之一,媳婦做得好,父母臉上也有光。而又有句話叫做“愛屋及烏”,媳婦若是因愛丈夫而愛公婆,待公婆就像看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媳婦的“昏庸無道”之名便也不會存在了。
雖然說現(xiàn)在是社會主義社會,重視的是社會民主、人人平等,大家都渴望得到尊重,然而有句話說“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就要學會先尊重別人”,媳婦與公婆之間也當如此,若能彼此尊重、相互懂得、相互寬容與忍讓,做公婆的多關心媳婦,做媳婦的多關心公婆,何愁二者關系不會好?常說公婆和媳婦之間有“代溝”,是因為人和人的生活習慣、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不一樣,若二者能心平氣和地常常溝通一下,不也就好些了嗎?更何況老人的思想比較固執(zhí),做晚輩的多體諒些,明隨了他們,這關系也會好起來的。老人們又多是寂寞的,多抽時間陪他們說說話、做點事,他們的性格也會好的,二者都好了起來,再加上丈夫(兒子)和孩子(孫兒)家庭也就能和睦美滿、其樂融融了!
然而現(xiàn)在,人們生活程度也都高了,“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的才能也強了,兒子兒媳與父母公婆離開住似乎更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實可憐天下父母哦!放飛了孩子卻獨守空巢,這是何等悲涼!難道這是自然規(guī)律、社會產(chǎn)物?我個人是不主意與父母“分家”的,雖然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但如果一家人的心態(tài)都“正”,近親還是強于近鄰的,必竟“血濃于水”。兒子媳婦和父母公婆在同一屋檐下生活,至少可以相互照顧,父母不會太孤單寂寞也可以幫忙打理家務照看孩子,子媳也不會落太多時間在家里也能盡心盡孝落孝落賢。兒女生病有父母陪在身邊都感到那是幸福的事,況且父母都已年老也開端多病,他們雖怕連累兒女而執(zhí)意獨居,但他們心里最想的也是有兒女在身邊。媳婦和公婆一起生活的時間比女兒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時間長啊,父母不常在身邊,那公婆就是父母,女兒不常在身邊,那兒媳就是女兒,天下父母的心一樣,天下兒女的心也都一樣,彼此的幸福安康是對對方最大的安慰。(若都能在一塊,那真是天大的幸福!)媳婦與公婆一處生活,關系融洽,那更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大家庭嘍!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