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只是在上海、青島等地面頻道率先播出,但新版《紅樓夢》電視劇,依然成了時下除世界杯外最熱的一個熒屏話題。
該劇播出后,批評、確定的評論比比皆是,“雷人”、“可怕”、“驚艷”等等的點評不絕于耳。正如曹雪芹對小說感喟的“誰解其中味”,由導演李少紅“解”出的新版《紅樓夢》電視劇的“味道”對觀眾來說,自然是幾家歡樂幾家“仇”。
板磚驚“夢”,批評不絕
李少紅在開播前說過 “看待各種聲音,我早已做好籌備”,但這一次的批評聲可能比預(yù)感中來得更尖刻。在網(wǎng)絡(luò)上,類似“荒謬言荒謬演,辛酸淚卻未見,作者癡導演木,其中味很平庸”又或是“場景像《西游記》,配樂像《聊齋》,鏡頭運動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動物世界》”的相干評論并不鮮見。
譏嘲聲首當其沖指向了劇中大觀園眾人物的形象上:“書中寶玉 ‘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新版《紅樓夢》里演員臉形太瘦,小寶玉的表演過于稚嫩”;“舉動如弱柳扶風的林黛玉,卻由一個看上去胖乎乎的女演員扮演”;“本該響快潑辣的鳳姐,扮相卻脆弱做作,不像璉二奶奶,更像個二奶”;“鄉(xiāng)野村婦劉姥姥家境清貧,為啥在新版中這么胖? ”類似例子不一而足,而至于開拍前就廣受爭議的戲劇化額妝,如今在劇集播出近半后依然讓很多觀眾不太適應(yīng)。
此外,批評聲也同樣指向了其他方面,如節(jié)奏緩慢過于拖拉、畫面昏暗如可怕片、旁白累贅如廣播劇等。在一個論壇關(guān)于新版《紅樓夢》的調(diào)查中,76.1%的網(wǎng)友認為“無法接收,與原著相差太遠了,堅決抵制”。
忠于文本,確定新“夢”
與此同時,新版《紅樓夢》也同樣收獲了不少同意票。一些觀眾認為“感到很好,很驚艷,很有創(chuàng)意,沒必要非得按照本來的套路設(shè)計。至少故事前期采用了少年甚至幼年演員,更忠于原著的人物年紀。 ”
忠于文本,也成了新版《紅樓夢》的一面旗幟。和老版《紅樓夢》電視劇接收包含脂硯齋評本在內(nèi)的多個紅學研究成果進行改編不同,新版《紅樓夢》以120回《紅樓夢》通行本作為創(chuàng)作底本的。這不僅和李少紅所說的“原著小說就是很好的東西,沒必要再改編”一致,也是大部分觀眾的共鳴:新版《紅樓夢》中,劇中臺詞對白幾乎按照原著原文,即便涉及女性角色的字幕,也皆照原著打成“他”;甚至在老版電視劇中《意綿綿靜日玉生香》一回中黛玉對寶玉嗔道“胡說什么”的臺詞,在新版中也被重新改回到了原著原文“放屁”。
盡管忠于文本存在矯枉過正的問題,但比起新《三國》對原著的大肆改編,新《紅樓夢》在這點上確是花了大力量。上海師范大學著名紅學專家孫遜表現(xiàn):“現(xiàn)在有一種現(xiàn)象叫‘經(jīng)典代讀’,越來越多的人不看原著,轉(zhuǎn)而從根據(jù)原著翻拍的影視作品去懂得原著。新《紅樓夢》在這點上做得不錯。 ”復旦大學中文系陳思和教授認為:“李少紅用了一種‘還原’的方法拍攝了《紅樓夢》,這樣的處理,回到文本本身,能領(lǐng)導觀眾重新品讀《紅樓夢》的小說。 ”
鏈接
力挺派:李小貓(87年)
我對《紅樓夢》再次拍成電視劇一直充滿等待——不管是不靠譜的海選消息還是雷人的“黃瓜片”額妝都沒有動搖我這一信心。真的看到電視劇,確實感到驚艷。詭異的配樂與不斷的旁白,常常提示我是在“冷眼旁觀”一個大家族的衰落;精巧的道具與華麗的服裝再現(xiàn)了書中明顯的“戀物”情結(jié)。最最重要的是,新版紅樓忠于原著,比起一旁惡俗雷人的新西游、新三國,實在已是當下浮躁社會里的一股清泉。
扔磚派:華栓(74年)
新版《紅樓夢》,看得很賭氣。小時候看87版的時候也不是很愛好,但是看了新版,才知道美是需要對照的。 “蔣黛玉”,你演的是弱柳扶風、吹口吻就會倒的林妹妹,不是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豐收的面粉袋子,你這模樣像是從小病怏怏少年夭折的藥罐頭嗎?當然,胖有胖的美。胖不是你的錯,是導演選錯了人。能不能不要每場戲都瞪著眼、咧著嘴,跟背書式地背臺詞。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