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從東北帶給我一大包野生的榛蘑,濃郁的蘑菇香味中有股山野的清新味道,讓我想起“我們那嘎山上有榛蘑。。。。。!边有榛蘑、公雞合作的那道東北名菜“小雞燉蘑菇”。
雖然我在中國北方生活了好多年,但是一直沒有去過特別東北的地方,但這并不妨礙我熱愛東北文化,其實我也不了解東北的文化,我所熱愛的只是由趙本山帶頭普及的各種形式的小品、二人轉。
最初是由小品接觸到東北話,這種極富特點和幽默感的語言讓我著迷了好長時間,也讓我從“干哈”、“賊好”、“鱉整那沒用的”開始認識了東北話。
有段時間我甚至魔怔了,沒事擱家自言自語,盡量把所有想說的話都翻譯成東北話(還有一段魔怔過唐山話兒,都是我認為很好聽的地方語種),還極度好學地在飯局里向東北朋友請教:“‘的瑟’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的回答讓我對這個詞語的具體含義更加困惑,最后他有點不耐煩地說:“這詞好多意思,隨便用吧!”
拉倒吧,白問了。
飯后,我們一幫人到了位于CBD一座賊拉soho的寫字樓,準備拜訪我們一老長時間不見的,現如今混得賊拉風光的同學。
我們在地下車庫的對講機里輸入房間號碼,擱里面?zhèn)鞒鲆坏统恋哪新暎骸拔梗奈话。。。。。!?BR>我十分想和樓上那匹大尾巴狼練習一下剛學的東北話,于是十分認真地對著對講機說:“小樣兒,得瑟啥,趕緊把門兒打開!”
對方沉默了片刻,門“吱”開了。
等我們上到28樓,推門一看,好家伙,大尾巴狼正率領一幫西服革履的國際友人在加班呢,這幫人這安靜吶,我只感覺我們一幫人呼啦啦地就涌進去了。
得,我不光很不給大尾巴狼面子,還以一口蹩腳的東北話丟了東北人民的臉。
所以,從那以后我改練唐山話了,哈哈。
最近這段時間我只要晚上在家,基本都會有一搭沒一搭地看《鄉(xiāng)村愛情2》,我喜歡看他們用東北話一本正經地說那些不靠譜的事兒,有點絮絮叨叨,沒事找事,還有點雞飛狗跳的,但是能讓我樂出聲兒來,這真不容易。
那些有好多毛病但是又善良淳樸的人是真實的。
小雞燉蘑菇:
美食材料:
嫩公雞1只(1000克左右)、野生榛蘑100克、蔥段20克、姜5片(約15克)、干紅辣椒10克、大料3塊、生抽4大匙(約60ml)、料酒2大匙(約30ml)、鹽適量、冰糖5克、水、食用油 2大匙(約30ml)
做法:
1.嫩公雞經過初步加工后,去除頭、屁股,洗凈瀝干水分,剁成小塊(傳統(tǒng)東北做法雞塊較大,比較粗獷);
2.榛蘑去除雜質和根部,用清水淘洗干凈,用溫水泡30分鐘,瀝干待用,浸泡榛蘑的水過濾掉雜質以后待用;
3.炒鍋燒熱,放入2大匙油,待油燒至6成熱時(微微有煙)放入雞塊翻炒,炒至雞肉變色,水分收干;
4,放入蔥、姜、大料、干紅辣椒,炒出香味;
5,加入榛蘑一起炒勻;
6,加入醬油、糖、料酒,將顏色炒勻,加入浸泡過榛蘑的水和開水(水面沒過雞肉即可)燒開;
7,加蓋轉中火燉30分鐘左右,至雞肉酥爛,湯汁收濃(中途要注意查看,防止雞肉黏鍋),最后用鹽調味,裝盤即可。
小雞燉蘑菇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