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厚厚的“太空對接故事”放在手頭,一張和藹的笑臉,54歲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帶著溫和、自信與從容,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在天宮一號即將發(fā)射之際,與新華社記者對面而坐。此次天宮一號交會對接技術的特點是什么,面臨哪些風險和挑戰(zhàn),中國載人航天未來遠景如何?5年前接替王永志出任總設計師的周建平娓娓道來。
最大特色
少花錢 多辦事 效率高
“中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的方案,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載人航天一貫的優(yōu)勢和特色。”周建平說,“美國和俄羅斯當年一次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我們這次飛行試驗除主要任務交會對接外,還可達到3個目標。”
一是縮短了空間實驗室的研制進程。
二是對空間站關鍵技術提前進行了驗證和積累,天宮一號將試驗空間站必需的再生式環(huán)控生保技術中的關鍵單項技術,其控制技術、電源技術、推進劑貯箱技術等經(jīng)一定改進完善后,可直接用于我國未來的空間站上。
三是我們將在目標飛行器上開展多項科學實驗。
最為緊張
緩沖拉緊鎖緊須一氣呵成
周建平說,天宮任務給從未涉足這一領域的中國人提出了三大挑戰(zhàn)。
第一是測量。由天鏈一號衛(wèi)星、國內(nèi)外16個陸基測控站以及3艘遠望號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wǎng),具備對飛船和天宮一號的準確測定軌和軌道預報能力。但當兩個航天器相距只有數(shù)十公里時,測控網(wǎng)無法對他們的相對位置提供更精確支持,需要航天器之間互相配合,逐步接近。雖然采用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微波雷達、激光雷達、圖像測量等技術,但地面無法完全模擬太空環(huán)境,所以能否成功還要通過此次試驗來驗證。
第二是控制。首先是控制精度,飛船必須在兩個飛行器相接觸前,將與目標飛行器的橫向偏差控制到若干厘米范圍。其次,送入太空的每一公斤甚至每一克重量,都是精打細算、十分珍貴的。如何消耗最少的推進劑完成交會對接,也是重大考驗。如果消耗過多推進劑,就會影響航天器壽命,甚至導致失敗。
第三是對接。經(jīng)過復雜的測量和控制過程后,兩個航天器終于越挨越近了,這個時候是最緊張的時候。航天器上捕獲機構(gòu)像鉤子一樣,實現(xiàn)兩個飛行器的捕獲,此后,緩沖、拉緊、鎖緊這一系列動作必須一氣呵成。稍有閃失,每秒7.7公里高速飛行的航天器可能就會釀成重大事故。
最大風險
就怕有沒想到的地方
周建平說,交會對接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風險最大的一次。“由于我們從沒搞過、沒有經(jīng)驗,由于系統(tǒng)的復雜性,可能導致我們還有認識不到位的地方,這才是最大的風險。”
歷史上的航天事故,絕大多數(shù)都發(fā)生在事先沒有想到的那一點。周建平說,“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證設計正確,保證地面試驗驗證真實、充分,保證產(chǎn)品生產(chǎn)質(zhì)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想到及沒想到的各種意外,做足應急預案。”
最為關鍵
交會對接成功才能建空間站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從天宮一號到神舟八號、九號、十號,周建平說,“這一切,都在為建設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做準備。”
下過鄉(xiāng)當過礦工的周建平,或許并沒想到這一生竟然擁抱太空。然而,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他個人最大的愿望是:“建造出一個讓全世界華人自豪和驕傲的中國空間站,造福人類。”
周建平說,“國家已經(jīng)批準立項建設空間站,我們正在進行方案論證。”交會對接,是建造空間站必須要掌握的一項關鍵技術,邁出這一步,空間站指日可待。
空間站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備的科學研究平臺,其微重力、高真空等條件對材料學、生物學、制藥具有特殊意義,其高位置的優(yōu)勢對地球科學、外太空探索極有意義,可以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周建平說,“中國的空間站,不僅是中國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也會敞開大門為世界各國科學家提供平臺,為世界科學進步,為人類文明發(fā)展作出貢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