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散文《文學的未來》里面,有段意思是這樣的:看書,需要自己動頭腦,把一堆堆毫無情感的文字通過自己的思考轉換成思想,從而獲得知識與情感的陶冶;但是這就顯得麻煩,頗不如漫畫,話劇,收音機,電影來的直接,甚至連報紙也能局部代替文學作品,因此,文學作品面臨著宏大的挑釁,并極有可能退出歷史舞臺而孤單的守望圖書館的一角。這段文字用來形容現(xiàn)在的人真是再好也不過了,大家都躋身于這個擁擠的時代,時代人的特征大家必有所領會,不用我敖述,用一個字來形容:快。從幾個風行語就能看出來,企業(yè)信奉“時間就是金錢”,戀愛講究“閃婚閃離”,吃飯有快餐,連文學都弄個“快餐文學”?梢哉f,在這個時代,慢半拍就意味著“getout”。
這種現(xiàn)狀造成的直接成果就是上面所說的,大家都不愛動頭腦了。但這個不愛動頭腦又有個說法。大家都把頭腦用在了如何營生,如何暗害,爾虞我詐上面去了,因為這是生活所迫嘛,大家心知肚明,也不怨誰,我所要說的不愛動頭腦,是說在思想上欠缺了。當然這個問題不是我發(fā)明的,大家都有這么個感到,而且也常在公共場合感嘆萬千的斥責這個時代。既然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似乎我沒有必要再談,但是中國人有這么個特點,說和做是不同步的,你別看他說得面紅耳赤,其實這只是牢騷,私底下他也這么做。既是如此,我感到還是有必要振臂高呼一下,縱然無用,也還有一絲警醒功效。
這個問題不好解決,為時代所迫。那么我們就來漫天撒網(wǎng),扯遠一點,看能不能從歷史中找到一點蛛絲馬跡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探討一下新舊交替的問題,任何新事物的呈現(xiàn),必定帶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譬如,今天的通信咨詢?nèi)绱税l(fā)達,正面影響即是我們的信息通暢了,生活的簡便了,負面影響即是我們卻因此而失去了思考的機會,久而久之竟丟棄了思考這個習慣;這個負面影響正是令我們痛心疾首的事情。我們請教一下歷史,看看古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初,人沒有語言,全靠眉目傳情或其他肢體語言,有了語言之后呢,交換方便了,但是有沒有人抱怨語言的呈現(xiàn)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默契呢,不得而知。后來又有了文字,這讓信息得到更廣泛的保存與交換,增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那么又有沒有人抱怨文字的呈現(xiàn)呢,還是不得而知。再后來,由文字而引起了文藝界的種種革命,各種文體的呈現(xiàn)如詩的言情,敘的達意等等,極大的豐富了人們達意表情道路,從此人類文明便開端飛速發(fā)展了。現(xiàn)代信息的傳遞方法和與之配套的生活方法打破的這種情況,人們的思維方法徹底轉變了。事實上,我們都知道的,在信息時代到來之前,人們的精力是充實的,因為慢節(jié)拍的生活方法容許他們有時間思考,而且精力越來越充實,因為不斷有新的藝術作品呈現(xiàn)。有人會說,現(xiàn)在不是也有很多新的藝術作品嗎,中國每年發(fā)行的報刊雜志,電視紅人明星接著名氣出版的書,網(wǎng)絡上的小說,堪稱全球第一。但是,你看到?jīng)]有,這些東西經(jīng)不起品咂,或者說基本沒必要去讀。報刊雜志一看就過,電視名人的書,填充一下無聊的生活還行,網(wǎng)絡小說呢,動輒幾百上千萬字,不用看,全是文字垃圾。這些東西的呈現(xiàn)(報紙除外),全依附于現(xiàn)代咨詢,如果咨詢一癱瘓,這些東西立時消散無蹤。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從這個簡短的敘述中概括出這么一點:人類思想文明,注意是思想,的發(fā)展,是在攀登一座高峰,經(jīng)過艱巨攀登而達到的高度發(fā)達之后,是否必定要走下坡路呢?
假設上面這個概括是正確的,那么我們是否該應當停留在咨詢呈現(xiàn)的前一刻,從而永遠保證我們的精力充實呢?事實證明,歷史的發(fā)展是不會結束的,況且結束所帶來的落伍會讓我們挨打。一挨打,貧窮,屈辱就來了。這就是造成現(xiàn)代人精力空虛的基本原因了,誰都盼望有一個充實的精力生活,但是誰都不得不放棄去尋求,物質(zhì)和精力似乎從來就不可兼得。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