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過招聘關,首先要過大學門檻關。因為,在眾多的就業(yè)招聘測驗中,都明白規(guī)定要“全日制大學生”。大學入學測驗,雖然議論很多,但至今還沒有誰能取消它,就是因為,大學升學測驗,彰顯了現(xiàn)今社會里最大的公平。權勢者和財勢者的子女與所有弱勢者子女能公平競爭,誰要打破這種公平,誰就會觸眾怒,最終“一貼”出名。
而每年的高考都有權勢者和財勢者來挑釁公平。
轟動全國的“羅彩霞事件”,冒名頂替羅彩霞上大學的同學,其父就是縣級的權勢者。冒名頂替上大學的不是個別,百度搜索一下,“冒名頂替事件引發(fā)高校清查1所學院清退300多人”一條占滿網(wǎng)頁。其中形成情況很多,有買賣考生材料形成的,就這一點,也是兩個方面,一是控制招生的權勢者參與,二是財勢者才干有財力購置。2009年,重慶市取消31名考生的加分。這些搶占加分名額的人是誰?不是權勢者和財勢者,你信嗎?一個弱勢者家庭用什么來撈取這些利益?30分,能剝奪多少公平競爭學生的大學資格?打開網(wǎng)頁搜索高科技作弊者,那費用也算高昂,普通家庭子女有幾人能“享受”?2010年的貴州“松桃”案,每人包干六千元。誰能把這筆錢拿來冒風險?沒有財勢行嗎?據(jù)《2010年高考“高科技測驗作弊器材”犯法調(diào)查一文披露:“犯法嫌疑人兜售的每套測驗作弊設備2至3萬元,考生或家長預付5000元定金!边@么昂貴的費用,弱勢家庭能“分享”?這些財勢者的參與,他們一旦成功,作弊一旦泛濫,有多少弱勢者家庭子女的大學夢會幻滅?
保證高考的公平,是弱勢者參與社會競爭的第一道防線。雖然高考還有作弊呈現(xiàn),但高考是中國國民眼中最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已是不爭的事實。國家對高考作弊的打擊力度越來越大,一是高科技反作弊技巧設施的應用;二是法律的參與。國家的參與,保證了我們眾多弱勢家庭的子女能享受到參與社會競爭這一“通行證”的快活。同時,也最大限度地禁止著腐敗行動對眾多弱勢者的損害。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