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病呻吟。多愁善感,只要愁得真,感得實,是能被人接收和認可的,因為只有真情實感才干打動人。但是,如果是“為賦新詩強說愁”,那就是無病呻吟了。其實,不論有病無病,只要“呻吟”得“有技巧,有韻致,能感人”,寫虛與寫實都能恰到利益,能讓人獲得美感,那樣的“呻吟”聲便是值得一聽的。沒有哪個文人都是因為“有病”才“呻吟”的。所以,愛好文字寫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無病”而“呻吟”的時候。因此,文章的寫作前提是“為情而造文”而不是“為文而造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中說:“后來的辭賦家們,本來心里沒有什么愁思哀感,卻勉強夸張其辭,沽名釣譽:這就是為了寫文章而捏造情感。為了表達情感而寫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辭精練而內(nèi)容真實;僅僅為了寫作而勉強寫成的文章,就往往是過火華麗而內(nèi)容混亂空洞。”此語切中要害,十分精僻。
好為人師。這是文人潛意識中存在的一種不自覺的行動,也許是承于傳統(tǒng),也許是出于習慣,基于文人在過去對于知識的壟斷,傳道授業(yè)解惑成了文人的兼職,并且還都有些“職業(yè)病”,所以,對于發(fā)明的錯誤愛好去指導(dǎo),對于他人的不足愿意去教授,敢于去改正和批評他人的缺失,那怕不受歡迎也樂此不疲。把教化大眾,光大中華文化當成了自覺的義務(wù)。尤其是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研究有成績的文人,其好為人師的行動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完善,但尋求完善又讓這個世界顯得更加美麗,文人的筆又為這美麗的世界增加了瑰麗的人文精力的色彩,文人的精思妙想完善了文人自身的缺點。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