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們稱為“詩仙”的李白是不是就是仙風道骨了呢?不是的。因為他的詩也只有少數是在無私之境的狀態(tài)下寫出來的。李白不是一個甘于寂寞的人,雖然受到了道家的影響,但又不能真正做到虛靜,它的骨子里是有著莽夫的性格的。就連那首表明自己隱居山林志向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也還是處處滲透著不甘心!扒曳虐茁骨嘌麻g,須行即騎訪名山。”一個“且”字就使那種與官場依依惜別的無奈躍然紙上!拔ㄓX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痹娙怂鶎懙南删称鋵嵤亲约涸趯m廷過的一種豪華的生活,長安三年只不過是一場美夢罷了,自己輔弼君主成績大業(yè)的幻想也像煙霞一樣消散了。夢醒了,只有冷冷的席子,只有冷冷的世態(tài)。所以,詩人的心情仍然是有我之境,詩歌的境界也只能是形而下之境了。倒是他的一些寫景詩體現了無私之境的心情!帮w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边@是向詩境的過渡,天人還沒有合二為一!跋嗫磧刹粎挘挥芯赐ど!本鸵呀浭翘烊撕弦涣。此時的詩人心中無我無欲,只有融入天宇的感受了。
主意“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白居易,被貶之后心中曾經有過片刻的安靜!吧剿略轮袑す鹱,郡亭枕上看潮頭!痹娙算逶≈鼥V的月色,品味著月桂淡淡的清香,與大自然水乳融合了。此時的他忘記了被貶,忘記了官場的奮斗,忘記了人間的一切。只不過白居易并不能真正擺脫,他和王維是有差別的,還不能達到化境。王維的詩歌,和他的心情是完整一致的。“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保ā吨窭镳^》)這短短的二十個字,刻劃了一個脫離紅塵的隱士形象。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這首詩的境界是相當高的。
這一意境和王國維的“無我之境”不同。關于這種境界,借用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記》里說的一句話,叫作“心凝神釋,與萬化冥合”。羅大經《鶴林玉露》所載普云巢論畫的一段話,也恰好可以闡明這種境界的形成:
“某自少時取草蟲籠而觀之,窮晝夜不厭。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復就草地之間觀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落筆之際,不知我之為草蟲耶,草蟲之為我也。此與造化生物之機緘蓋無以異。豈可有傳之法哉!”(12)
又《詞筌》曰:“稗史稱緯干畫馬,人入其齋,見于身作馬形。凝思之極,理或然也。作詩文亦必如此給工。如史邦卿詠燕,見于形神俱似完.”(13)
可見真正的藝術家是在物我融合的陶醉中進行發(fā)明的,這樣發(fā)明的意境怎么可能無我呢?王國維所舉的“無我之境”的例子,一見于陶淵明的《飲酒》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田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痹娙水敳删罩夹那樵呛馨察o的,偶一舉首,望見南山的日夕景象,悟出其中的真意。此時,南山歸鳥仿佛就是陶淵明,陶淵明仿佛也進入了南山,和南山融成一片了。你說這是無我嗎?其實是有我,只是我已與物融成一體了。王國維所舉的另一個無我的例子,見于元好問的《敘事留別》:“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志本閑暇!痹娙艘院ò坐B的安閑反襯人事之倉猝!昂ā倍浼耐辛嗽娙说你裤街椋瓮约阂不骱ā遵R,融入那畫面中去。這意境中也有詩人自我的個性。
沒有百分之百的無私之境。因為無私之境只能接近,而且時間短暫,就像人無完人一樣。佛也罷,道也罷,沒有誰能真正做到四大皆空、六根清凈。每天在心里尋求著“空”,念想著“空”,這本身就是不空的。所以,詩人都是站在“有我”的世界里尋求著“無我”的境界,腳下真實的世界只能是暫時忘記,而不能真正脫離。
四、詩人的創(chuàng)作思維
詩歌的意境是和詩人的心情分不開的,詩人創(chuàng)作時主觀和客觀是統(tǒng)一的。
較早的詩論還沒有注意到創(chuàng)作中主客觀兩方面的關系!渡袝?虞書?舜典》說:“詩言志。”《荀子?儒效篇》說:“詩言是其志也!薄肚f子?天下篇》說:“詩以道志!倍純H僅把詩看作主觀情志的表現!抖Y記?樂記》在講到音樂時說:“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保14)雖然涉及客觀物境,但也只講到感物動心為止,至于人心與物境相互融合的關系也未曾加以論述。魏晉以后,隨著詩歌的繁榮,在總結創(chuàng)作經驗的基礎上,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中主客觀的關系才有了較深入的認識。陸機《文賦》已經從情思與物境互相融合的角度談論藝術構思的過程:“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心懔懔以懷霜,志眇眇而臨云!保15)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也說:“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氣統(tǒng)其要害;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保16)他指出構思規(guī)律的奇妙在于“神與物游”,也就是作家的主觀精力與客觀物境的契合融合。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說,作詩要“處心于境,視境于心”,請求心與物相“感會”,景與意“相兼”、“相愜”,更強調了主客觀融合的關系。他又說:“詩思有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會于物,因心而得,日取思。大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日生思。尋味前言,吟諷古制,感而生思,日感思!边@里講了詩思產生的三種過程。取思是以主觀精力積極搜求客觀物象,以達到心入于境;生思是并不積極搜求,不期然而然地達到心與境的照會。感思是受前人作品的啟發(fā)而產生的詩思。其中,取思與生思,都是心與境的融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