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簡略講,形而下就是指具體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就是指比較抽象的規(guī)律,原則。所以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上的東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運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體。
形而上在英語中是Metaphysical,中文翻譯是:不存在于時間、空間的現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維,或是與生俱來的第六感才干感到到的究極之物。由日本人(明治時代)井上哲次郎翻譯而來。
中國古典詩歌有表達哲理意義的傳統(tǒng),并以潛在性的哲學維度存在于藝術狀態(tài)之中,表現在詩歌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形而上尋求、詩歌觀賞心態(tài)的形而上境界、語言本體的形而上意蘊。詩歌發(fā)明出哲學的境界是詩歌尋求的最高審美幻想。
形而上表現在詩歌上,就是一種無私之境,一種超呈現實的意境。我國古代哲學尋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人融于自然。這種心情就是無私之境!暗巧絼t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眲t有表達出一種以身材之,以心驗之的直觀性與超出性。
形而上的詩歌就是反應了這種大宇宙情懷的詩歌。因此,形而上的詩歌意境是一種沖淡溫和的意境,它給人的感受是靜謐、安詳和道德的升華。也是詩人所發(fā)明的那種既不同于生活真實、又可感可信,且情景融合、形神兼?zhèn)涞乃囆g境界!耙狻本褪亲髡咭磉_的思想情感;而“境”則是作品所描寫的客觀事物。這種客觀事物與作者思想有機融合而形成了藝術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范疇,在西方文論里恐怕還難以找到一個與它相當的概念和術語。人在詩情畫意的意境中才干脫俗,才有趣味。因此,形而上之境的詩歌摒棄生活,認為生活充滿庸俗。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飄飄欲仙,大有仙風道骨之氣;或受老莊影響,或受禪宗點化,他們融入了大宇宙,基本覺察不到他人的存在。唐詩中一葉瀟灑不羈的江上小舟、雪天里的釣叟、訪道歸來的詩仙,都叫人淡化名利,崇尚自然,熱愛生命!翱丈讲灰娙,但聞人語聲”,那種幽然的雅靜,可讓人身心松釋。“清明雨”、“牧童”、“杏花村”的田園畫意多么精美;“煙雨四五家”,恰如世外桃源;“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又寫出了人與大自然的融合與陶醉。
寫景詩體現了無私之境的心情。李白的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被蛟S還是處在向詩境的過渡的階段,天人還沒有合二為一。而“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本鸵呀浭翘烊撕弦涣。此時的詩人心中無我無欲,只有融入天宇的感受了。主意“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白居易,被貶之后心中曾經有過片刻的安靜!吧剿略轮袑す鹱,郡亭枕上看潮頭!痹娙算逶≈鼥V的月色,品味著月桂淡淡的清香,與大自然水乳融合了。此時的他忘記了被貶,忘記了官場的奮斗,忘記了人間的一切。王維的詩歌,和他的心情是完整一致的!蔼氉捏蚶,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保ā吨窭镳^》)這短短的二十個字,刻劃了一個脫離紅塵的隱士形象。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這首詩的境界是相當高的。賀鑄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答復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略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形而上表現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意境,當然也不僅僅體現古典詩歌當中,同時也是我國傳統(tǒng)繪畫的重要請求。意境在傳統(tǒng)繪畫中是作品通過時空境象的刻畫﹐在情與景高度融匯後所體現出來的藝術境界。尤其是魏晉以后的畫家們開端重視了實境的刻畫﹐并提出了“澄懷味象”﹑“得意忘象”的理論和藝術創(chuàng)作旨在“暢神”﹑“怡情”的思想。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