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歷史固然好,沒有歷史我們就不活了嗎?不僅要活下去,而且還要發(fā)明歷史;蛘哒f,每個人都正在發(fā)明歷史,自己能走多遠,能留下什么樣的歷史,不在于我們有多久遠的文明史,而在于我們現在的舉動。
我們的教科書中一直在強調,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其中確實有些不符合歷史學的內容。歷史學首先要實事求是,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要人為地去拉長歷史,不要主觀想象。
歷史不能決定當下
晨報:很多時候,歷史是中國人聲譽感的重要組成部分,您怎么看?
孫立群:人可以回想歷史,歷史也可以作為驕傲感的一個支撐,但絕不是全部,最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整天說我們祖上也闊過,除了證明子孫無能,連古人也比不上之外,還能有什么呢。當然也有一些人純粹是為了商業(yè)炒作,比如酒,動不動就窖藏30年、50年、80年,純粹是無稽之談,有的酒可以藏,有的藏幾年就壞了,也不是時間越長就必定越好。他們是為了經濟目標,談不上什么聲譽感的問題。
晨報:社會發(fā)展應當依附什么?是歷史還是別的什么?
孫立群:歷史是一個國家的記憶,它能夠供給很多物質和文化上的經驗和教訓,它是客觀存在的,不是編出來的。因此,我們應當以信史為本,也就是有實證的歷史為本,而不是想象的歷史,不是傳說。另外一面,社會發(fā)展總是要靠現代人,靠當下,歷史可以供給幫助,但不能決定當下。我們常說要現代化,為什么不是古代化,因為社會的前進總是要靠現在的人。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