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軟實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或者也可以說是很重要的國家和民族的象征。在目前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和時代中,許許多多的交換離不開文化的先行起步,如國家與國家之間舉辦的慶祝建交文化交換運動等。往歷史上溯,我們也可以找到很多這樣鮮明的例子:古代的佛學交換,玄奘和鑒真就是典范代表;稍近一些的清朝,外國傳教士到中國傳教等。當代的例子也不勝枚舉: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日本的動畫,韓國的電視劇等。但是這些文化傳播的過程,被許多現(xiàn)代人賦予了特別的意義——如美國在中東乃至全球推行其“普世價值”等,那些文化的背后其實暗藏著很多不可告人的機密,得到過激反應(yīng)的例子數(shù)量也在節(jié)節(jié)攀升。許許多多的詩人都在高談闊論著詩歌是文學的先鋒,或者是文化的先行軍,但如果作為一個有義務(wù)、有理念的中國當代詩人,我們有這些警惕的文化防御心理嗎?
答案是確定:有這樣的詩人,但更多的是毫無防御概念和籌備心理的詩人。
先談一下當代詩人對新詩的發(fā)展。當代的新詩存在一個很明顯的特點:許多詩人在創(chuàng)作的理念上不是向古代詩歌尋求答案,更多的是借鑒外國的詩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從表面上講,這些觀念無可厚非,甚至對當代的新詩進步也能起到必定的推動作用。但是從深層次講,問題可謂多多:一些詩人甚至提倡與古代詩歌徹底決裂,有些詩人在詩歌中傳遞著不符合國人價值和社會理念的個人觀點等等不一而足。我們常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當許多詩人拋棄自己民族精力和文化的時候,他們?nèi)绾潍@得世界上其他人們的認可和尊重呢?
在當代新詩上,我們的許多詩人在學習其他國家的寫作理論和技藝,但是我們有其他國家的人們學習的處所嗎?我們詩人們的作品能在世界上傳播嗎?不敢想象。一群連自己社會都不敢茍同的詩歌,又能夠怎樣在全球廣為傳唱。但是,我們的古代詩歌卻有著這樣的稟賦:電影電視上的許多熟悉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在許多場合都會吟詠那么幾句唐詩宋詞。我們的當代詩人們想過這是為什么嗎?如果稍微動動頭腦,就不會不感到慚愧:你再去學習外國的詩歌理論和技藝,如果沒有自己的民族特點,只會走到中國群眾讀不懂、外國國民感到可笑的地步——中國新詩的根在中國,你再怎么研讀外國詩歌,畢竟是“邯鄲學步”里的那個古人而已。這樣的經(jīng)典寓言故事不會再上演吧?
再談一下當代詩人的文化防御理念。在學習外國詩歌的同時,我們的詩人們都有著穿透暗藏在詩歌背后文化內(nèi)涵的慧眼嗎?沒有。不僅沒有,而且很多人還在對一些東西進行著宣傳和傳播。這就闡明他們沒有什么文化防御理念。當一群一群的當代詩人,當又一群一群的后一代詩人把外國詩歌奉為詩歌經(jīng)典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完整被“侵犯”了,被“俘虜”了。但是這種“侵犯”和“俘虜”并不為他們所感到恥辱,還在以此為榮。你難道不感到可怕嗎?也許,這就是那些國外別有居心的人的最高幻想:從文化上慢慢使你放棄自己的民族理念,將我們“同化”,將我們“異化”,將我們的文化徹底剔除出人類的未來歷史。
當外國的詩歌作為一種“文化侵犯”利器的時候,許多詩人沒有主動防御,但是他們的詩歌可以作為傳播我們民族觀念的“反制利器”嗎?
一切都留待新詩人的言辭反駁中去吧!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