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章《正心》里,給我們這樣的啟發(fā):就是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恰如其分而不能夠太偏頗和絕對化而產(chǎn)生兩極分化和物極必反,在工作實踐中,一定要做到清正廉潔,千萬不可以貪得無厭,因為“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這個教訓是非常的慘痛和深刻的,中國幾千年的朝代末期多是因為國家的十分腐敗而垮臺并且更新?lián)Q代。如清朝的大貪官和珅就是“為臣貪,必亡其身”這樣的反面人物,同時,清朝的喪權辱國和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八國聯(lián)軍一把火燒丟萬園之園的圓明園等,就是因為當時主貪、臣貪、你貪、我貪、大家貪,舉國上下藏污奸;你腐敗、我腐敗、他腐敗、大家腐敗把國賣,于是而最終釀成的慘痛的惡果。所以,我們?yōu)槿颂幨酪欢ㄒ黄灰,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聰明而自以為是而物極必反。同時,要真正了解事物的真正本質(zhì),就必須要精雕細琢和反復酙嚼,千萬不可以囫圇吞棗和馬虎大意,如書中闡述的三國時期的張昭和孫權就是一個大的教訓。同時,我們做任何的事情都不要斤斤計較和鼠目寸光,或者是謹小慎微、亦步亦趨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一定要膽大心小,大的事情十分的清楚,小的事情也不可以忽視,不管是遇到什么事情甚至是挫折,都要十分的冷靜果斷,遇險不驚,這樣才能夠取得最后的勝利與成功,如宋朝的呂端就是這樣的典型人物。在中國和世界的歷史上,看古今中外,愚昧的人是永遠不能夠行中庸之道的。只有像書中列舉的卜式等這樣的為國家社稷著想而聰明過人的人才,才能夠行中庸之道而實現(xiàn)國家的中興和個人的理想。
在第五章《修身》里,通過掃描人的一生必須經(jīng)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整個過程,給了我們以深刻的教育和啟發(fā):做任何的事情都要有十分扎實的基礎。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要最后達到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境界,修身和規(guī)范自己的道德行為是基礎中的基礎,同時也是關鍵中的關鍵。一個人要成就大業(yè),就必須要有良好的道德和品行修養(yǎng),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要清正廉潔,行中庸道,做中庸人,辦中庸事,如書中舉的例子東漢的羊祜和東晉的一代廉吏吳隱之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同時,在人生的歷程中,必須要正確處理好物質(zhì)與精神兩者的辯證關系,物質(zhì)上的富有而精神空虛或者是精神富有而物質(zhì)十分的貧乏等,都不是一個真正完全完美正確的中庸之人。
在第六章《審問》里,我們通過了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庸思想而得到啟發(fā)和感受:也就是說,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寬容是美德;寬容是創(chuàng)造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平臺;寬容是一種智慧;寬容是實現(xiàn)理想的跳板;寬容是隱惡揚善的前提;寬容是形成社會凝聚力、感召力、向心力、吸引力和戰(zhàn)斗力的重要條件;寬容是一種善舉和崇高品德;寬容是獲取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寬容是博大心胸和有著崇高而遠大理想的重要標志;寬容是治國安邦的良好的尚方寶劍;寬容是人生的藝術境界;寬容是得道多助的奧妙;寬容是創(chuàng)建現(xiàn)代科學文明和諧社會的重要法寶。所以要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與和諧融洽是事業(yè)成功的基礎的哲理中學會寬容和容忍。在寬容和容忍的和諧中提煉智慧和力量,在寬容和忍辱負重中成就事業(yè)。如書中所陳述的戰(zhàn)國時期齊國齊桓公任用管仲,西漢劉邦任用陳平郝免季布,以及晚清胡雪巖容商,遠古舜堯象弟,春秋時期孔子寬容鄭國弟子等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不過,寬容也并不是無邊無際,寬容應該有個度,絕對不能夠放任自流,應該掌握寬容得當,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在寬容有度中學會理智與清醒。
在第七章《明道》里,著重陳述了“真正的聰明其實是一種智慧”這樣的理論觀點。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牢記住而不要自作聰明,如果這樣,那就一定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人貴有自知之明,不要老是炫耀自己的聰明和耍小聰明,更不能夠賣弄小聰明。書中陳述的東漢末年的楊修和三國里的禰衡就是因為耍小聰明而“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例子,所以,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在對待聰明智慧的時候一定要適可而止,使用聰明智慧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保持聰明的清醒的頭腦,千萬不可以趾高氣揚和不可一世而引來麻煩甚至是災禍。 相關閱讀